泛亚电竞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山东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5-202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为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转型升级,提高对两化融合以及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的服务保障能力,制定本实施方案。
近年来,我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生机,规模、质量同步提升。
(一)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14年,全省统计内软件企业3093家,从业人员31万人,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088亿元,同比增长30.4%,高于全国平均增速9.5个百分点。产业规模是2010年的3.4倍,列全国第4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全省信息技术产业比重逐年上升,5年上升13.7个百分点,2014年达到25.3%。
(二)综合实力稳步提升。5家企业入围2015年全国软件百强,海尔、浪潮、海信分别列百强第2、3、5位。浪潮、中创连续多年进入全国自主品牌软件十强,先后承担了多个国家“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8家企业通过CMMI(软件能力成熟度)5级评估。累计培育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76家。
(三)聚集发展态势明显。济南市于2011年年底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中国软件名城”称号,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全省共培育国家级软件园区2家(齐鲁软件园、青岛软件园)、省级软件园区12家。齐鲁软件园、青岛软件园入围全国第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示范基地”,入园企业2000余家。
(四)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云计算中心和省云计算产业联盟,建设了省云计算平台并取得了显著应用成效。2014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1.3万亿元,同比增长25%。“好品山东”网络营销管理服务平台开通运行,上线余家。累计培育省级物联网基地7个。全省物联网相关企业近1200家,2014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0多亿元。
(五)两化融合支撑有力。涌现出一批国内领先的知名企业以及浪潮ERP(企业资源计划)、东方电子生产监控管理系统、蓝光采矿设计与安全系统、华天三维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一批市场应用良好的软件产品和技术,极大带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尽管近年来我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较快,但与先进省市相比仍存有以下不足和问题。一是产业规模偏小,虽然列全国第4位,但总量与排全国前列的江苏、广东等省相比仍有差距拉大趋势;二是大企业少,2014年软件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只有3家;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少像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新兴信息服务企业;四是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缺乏,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间存在偏差,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数量偏少,软件企业融资难;五是由于市场应用与用户认知的矛盾,国产自主可控软件产品市场开拓较难。
(一)发展思路。立足山东实际,把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趋势和产业热点,以创新为引领,以应用为驱动,做强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业态,推进产业聚集,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加快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先导、以融合发展为特征、以广泛应用为目的、以安全可控为保障的现代产业体系和生态环境,更好地为两化深度融合和国家网络信息安全提供服务和支撑。
(二)产业规模目标。到2017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100家,从业人员35万人,软件业务收入超过40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500家,从业人员40万人,软件业务收入超过6000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成为我省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三)创新能力目标。企业产品协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能够承担更多的“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到2017年,新增软件著作权600个,新增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20家;到2020年,新增软件著作权1300个,新增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50家。
(四)骨干企业培育目标。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做大做强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成长性好的龙头骨干企业。到2017年,软件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达到3家,超10亿元企业达到10家以上;到2020年,超100亿元企业继续保持明显优势,超10亿元企业达到15家以上。
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抓住新一轮产业创新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落地应用的产业机遇,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集中力量在新领域中抢占制高点。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以承担国家“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为突破口,以全国软件百强企业和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为重要载体,支持骨干龙头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
以创新为驱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引领,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大力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龙头带动作用的大型骨干企业。
培育做强一批新兴业态小微企业。推动小微企业加快创新步伐,在新兴业态的细分专业领域,具有更强更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
强化载体建设,依托重点城市、园区,汇聚优势资源,优化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
建设高水平中国济南软件名城。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一城六区”和“多园多基地”的产业布局。在重点产业上,大力培育基础支撑软件、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外包与服务、动漫游戏、物联网产业七大产业集群,并大力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拓展。加速济南创新谷和中国航天科技园(济南)暨航天工业软件研发基地建设。
推动青岛软件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构建特色明显、创新能力突出、梯次发展的“东园西谷北区”战略格局。坚持以系统带动整机和软硬件应用、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的研发及推广应用。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高产业规模与发展质量,适时争创中国软件名城。
结合我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西部经济隆起带等区域布局规划,推进烟台、济宁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兴聚集区加快发展。以现有省级软件产业园区、信息服务业园区为重要载体,结合各市区位优势、产业特色、基础优势,尽快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
强化产业链配套和产品协同。加强我省企业与国内优势基础软硬件厂商的横向联合,建立基于国产软硬件的验证测试和研发平台,提高兼容性和适配度。重点加强对开源软件的支持,引导企事业单位基于开放源代码进行基础性研究与产品集成,形成研发方、用户方支撑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
加快以用兴业步伐。推行国产安全可靠、自主可控软硬件系统协同应用的试点示范,以自主创新和国产化应用引领并促进产业发展。
云计算。集中力量攻关云计算关键技术,积极参与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快研发推广基于云计算环境下的技术参考实现、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探索软件服务化的新型商业模式。加强云计算技术标准、服务标准和规范的研究制定。推动基于云计算的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等产业形态的发展。整合云服务资源,避免出现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云孤岛现象。
电子商务。重点发展立足实体经济的自主电子商务平台。着力推动企业通过网络化制造系统和网络商业生态服务支撑体系,实现产品设计、采购、制造、销售、管理等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企业间信息化协同创新,打造网络化新型企业创新集群。以“好品山东”为龙头,打造电子商务群体品牌。支持具备一定影响力的行业垂直B2B(商业对商业)平台向交易型平台转型。培育一批行业细分和辐射力强的电子商务企业,创建一批电子商务知名品牌。
物联网。做好物联网工业应用示范,面向两化融合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创建100个工业生产与经营管理智能化应用示范项目。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城区、社区和园区试点。以重点城市和产业园区为依托,培育物联网产业集聚区。实施“物联网百强企业培育计划”。加快开展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
面向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以及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环节,加快各类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综合性行业解决方案的产品开发和创新力度,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
深入推进“互联网+制造业”,以服务智能制造为重点方向泛亚电竞,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围绕网络协同制造、工业云制造、智能工厂、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新型生产制造模式,突破一批核心软件和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设计工具软件,建设一批“互联网+制造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
(一)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深入落实国家有关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把软件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力度,协调解决政策落实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积极探索扶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推进政府数据开放,与法治山东、平安山东、信用山东建设相结合,进一步推进政府事项公开,加大部门间数据交换力度。加快信息安全立法,依法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和政府数据等信息安全。鼓励在公共云平台上迁移和部署信息化应用。探索知识产权、股权、收益权等贷款方式,解决软件企业贷款难问题。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上市融资,提高企业品牌影响力。完善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强化行业运行分析监测。鼓励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发挥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
(二)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适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度竞争、高度全球化的形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新的推进科技进步体制,改进科技投入机制。加快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改革和转型步伐,主动加强与企业的对接合作,以服务企业为中心,让企业成为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主体。引导企业把握软件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趋势,加大研发投入,进行关键技术与领域的联合攻关与创新。鼓励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等形式实现规模化发展,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特色、产业优势、规模效应和品牌形象的龙头企业。按照急用先立、共性先立原则,加快制定一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地方标准。培育壮大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使其成为创新的主要载体。
(三)加快人才培养引进,完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转变观念,改进人才培养培训体系。鼓励通过学科共建、开设特色班、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等方式开展校企对接合作,鼓励高等院校进行面向企业的人才定制培训,企业要主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将企业需求和行业标准等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嵌入学校课程体系。在全球范围内重点引进熟悉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高端软件人才、软件系统分析和设计人才以及高端复合型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政策,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分配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资本泛亚电竞、技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行业领军人物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按照有关规定给予适当奖励激励。进一步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完善子女教育、家属随迁政策。进一步改进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发挥好产业孵化器、信息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及其他风险基金的作用,大力支持人才的创业创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四)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推动优秀企业赴海外投资,加快“走出去”步伐;大力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重点吸引国外高端知识、技术和人才聚焦山东,提高产业创新能力、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支持软件企业以市场联盟、产品合作、系统集成工程整包等多种形式开拓国际市场。深度挖掘国内外服务外包市场潜力,积极拓展离岸及在岸服务外包业务。鼓励和引导传统产业企业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务进行剥离,设立独立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鼓励各级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将信息化建设和数据处理工作中的一般性业务发包给专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
(五)强化创新融合发展,做强国产自主软件。推进高端软件、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信息技术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引入第三方评测机构,对国产自主可控软硬件进行评估评价,定期公布山东省自主可控软硬件产品推荐目录。成立省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产业联盟,推进联盟企业联合、创新、协作、共赢。搭建国产软件集成研发与测试认证公共支撑平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省内软件企业提供开发测试、部署运行、测试认证及推广应用等服务。通过首购、订购等方式,加快推广应用国产三维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中间件软件、ERP(企业资源计划)软件、电网自动化系统等我省自主软件产品。
(六)汇聚各种要素资源,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各类投资主体的积极性,综合利用土地、规划、财税政策,将一批腾退的工业、商业企业用地提升改造为软件产业特色园区。支持软件园区建设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园区服务向共性技术支撑服务、市场开拓与品牌推广服务、投融资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人才培训服务等精细化的产业服务方向发展,培育和打造园区自身独特的产业生态体系。集中扶植一批服务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度高的创业孵化基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小微企业入驻政府投资的创业孵化基地,可享受低租金优惠政策。政府有关部门在建设园区公共平台、建立服务体系、公共租赁住房配套以及各项手续办理等方面予以支持。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军区。各派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