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亚电竞近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更灵活的体制机制、更均衡的资源布局、更绿色的健身载体、更丰富的赛事活动、更广泛的群众参与、更科学的运动方式、更浓厚的社会氛围、更强大的要素支撑8个方面提出了29项改革措施,擘画了新时代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迈向更高水平的新蓝图。《意见》具体内容包括哪些?对此,记者进行了解读。
《意见》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一步发挥政府作用,激发社会力量积极性,优化资源布局,扩大服务供给,构建统筹城乡、公平可及、服务便利、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同时,提出要按照覆盖全民,公益导向;科学布局,统筹城乡;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等原则开展工作。
到2025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政府提供的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标准更加健全、品质明显提升,社会力量提供的普惠性公共服务实现付费可享有、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安全有监管,群众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
到2035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式,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要积极稳妥推进体育协会与体育行政部门脱钩;支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健身活动;鼓励发展在社区内活动的群众自发性健身组织。
夯实社区全民健身基础。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纳入社区服务体系,培育一批融入社区的基层体育俱乐部和运动协会;要引导体育社会组织下沉社区组织健身赛事活动;实施社区健身设施夜间“点亮工程”。
推动更多竞技体育成果全民共享。要推动体育系统管理的训练中心、基地、体校的健身设施以及运动康复等服务向社会开放;促进国家队训练方法、日常食谱、康复技巧等实行市场化开发和成果转化;现役国家队、省队运动员每年要在中小学校或社区开展一定时间的健身指导服务;建立面向全社会的体育运动水平等级制度,健全服务全民健身的教练员、裁判员评价体系;建立高水平运动队帮扶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机制。
按人口要素统筹资源布局。加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基础薄弱区域和群众身边倾斜力度,与常住人口总量、结构、流动趋势相衔接。完善农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网络,逐步实现城乡服务内容和标准统一衔接。鼓励编制统一的全民健身规划,促进区域内健身步道、沿河步道、城市绿道互联互通,健身设施共建共享。
优化城市全民健身功能布局。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要推广功能复合、立体开发的集约紧凑型健身设施发展模式;大中城市要加强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全民健身资源布局;县城城镇化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健身设施。老城区要结合城市更新行动,鼓励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低效用地,增加开敞式健身设施;新建城区要结合城市留白增绿,科学规划社区全民健身中心。
《意见》提出,要按照强化资源集约利用、促进全民健身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要求,以更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载体提升全民健身服务供给水平。
打造群众身边的体育生态圈。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构建多层级健身设施网络和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新建居住区要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公共健身设施泛亚电竞,纳入施工图纸审查,验收未达标不得交付使用。支持社会力量建设“百姓健身房”,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资源建设共享健身空间。建设国家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
拓展全民健身新空间。制定国家步道体系建设总体方案和建设指南;推进推动体育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在现有郊野公园泛亚电竞、城市公园中因地制宜配建一定比例的健身设施。完善户外运动配套设施,加强户外运动营地及登山道、徒步道、骑行道等设施建设,完善停车、供电、供水、环卫、通信、标识、应急救援等配套设施。
推进健身设施绿色低碳转型。推广绿色建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实施节能降本改造;制定绿色体育场馆运营评价通用规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高品质专项运动场馆;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打造运动场景。
推动健身场地全面开放共享。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带头开放可用于健身的空间。已建成且有条件的学校要进行“一场两门、早晚两开”体育设施安全隔离改造;新建学校规划设计的体育设施要符合开放条件。鼓励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实行免费和低收费政策。支持第三方对区域内学校体育设施开放进行统一运营。鼓励私营企业向社会开放自有健身设施。
《意见》认为,应聚焦支持社会力量办赛、培育赛事活动品牌、推动户外运动发展、加强赛事安全管理四项要务泛亚电竞,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赛事活动体系,推进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赛事。公开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体育赛事目录及承接标准,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承办赛事。推动体育赛事活动安保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发展。
培育赛事活动品牌。建立分学段、跨区域的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建立足球、篮球、排球业余竞赛体系。加快发展以自主品牌为主的体育赛事体系,培育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职业联赛。鼓励群众自发性健身组织举办广场舞、健步走、棋牌等健身活动。
推动户外运动发展。编制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在可利用的水域、空域、森林等自然区域内允许开展的户外运动活动目录。推动户外运动装备器材便利化运输。鼓励户外运动装备制造企业向服务业延伸发展。
加强赛事安全管理。落实赛事举办方安全主体责任,配足配齐安保力量,建立户外运动安全分级管控体系,制定政府有偿救援标准。支持保险和商业救援服务发展,培育民间公益救援力量。
落实全龄友好理念。建立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设施器材标准,培养未成年人参与体育项目兴趣。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为老年人使用场地设施和器材提供必要帮扶,解决老年人运用体育智能技术困难问题。营造无障碍体育环境,为残疾人参与全民健身运动提供便利。
培养终身运动者。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让每个青少年较好掌握1项以上运动技能。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支持体校、体育俱乐部进入学校、青少年宫开设公益性课后体育兴趣班。支持学校、青少年宫和社会力量合作创建公益性体育俱乐部。
提高职工参与度。按职业类型制定健身指导方案。发挥领导干部带动作用,组织开展各类健身活动。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配备健身房和健身器材。发挥工会作用,鼓励工会每年组织各类健身活动,并将此纳入工会考核内容。鼓励按照《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办法》规定,使用工会经费为职工购买健身服务。
《意见》指出,要进一步提高全民健身标准化科学化水平,重点从三个方面入手。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制定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国家标准并动态更新;健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器材装备等标准;加强运动技能、赛事活动、体育教育培训等体育服务领域标准制定修订。
提高健身运动专业化水平。修订《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发展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推动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与教练员职业发展贯通,完善群众体育教练员职称评审标准。深入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完善《全民健身指南》。
深化体卫融合。制定实施运动促进健康行动计划;建立体卫融合重点实验室;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强以体育运动康复为特色的专科能力建设;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
《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在普及全民健身文化、强化全民健身激励、开展全民健身国际交流三个方面营造人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
普及全民健身文化。将全民健身理念和知识融入义务教育教材。打造一批科学健身传播平台,加大全民健身公益广告创作和投放力度。发挥体育明星正能量,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实施体育文化创作精品工程。加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强化全民健身激励。向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体育运动水平等级标准达标者颁发证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放体育消费券;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定期发布全民健身城市活力指数。
开展全民健身国际交流。加强全民健身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搭建合作平台,共同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加强中华传统体育活动国际交流,支持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去。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确保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的重要保证。《意见》要求县级以上政府要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实事定期专题研究。注重因地制宜,各地要实事求是提出发展目标泛亚电竞,因地制宜选择全民健身发展路径,做到各项指标和政策贴近实际、务实管用。
中央财政统筹利用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等渠道,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地方财政综合运用中央对地方有关转移支付资金和自有财力,完善支持政策。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有意愿的房地产企业以及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社会资本投资全民健身。
强化法治保障,要加快修订体育法,研究修订《全民健身条例》,研究制定体育市场管理条例、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地方体育行政执法工作机制,健全体育仲裁、监管和信息公开等制度。加强督促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牵头对本意见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各地要根据本意见要求,建立工作落实机制,及时分解任务分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