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亚电竞《大亚湾开发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业经区管委会2023年第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区宣教局反映。
全民健身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为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依据《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惠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1+1+9”,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管委会的工作部署,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根本目的,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主线,加快体育强区建设,构建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融合、城市与乡村统筹发展的全民健身发展新格局,建立场地设施便民化、赛事活动品牌化、健身服务科学化、体育组织网络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新体系,提升全民健身发展水平,把大亚湾建设成为全民健身活力湾区。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民健身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赛事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向自然村延伸,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以上;按照《广东省“十四五”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方案》要求新建或改建1个体育公园,人均足球场地每万人达到0.9块以上;健身步道达到200公里,基本实现城市10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公共体育设施全面开放,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全区总人口的46%,市民体质达标率不低于94%,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3.4名,全民健身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构建更加便民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加大健身设施场地供给。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优化体育场地设施资源配置,新建非营利性体育设施用地优先列入年度用地计划。要充分利用政府储备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健身设施。在不改变、不影响交通、市容及建设用地主要用途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城市预留地、市政高架桥底、房屋天台、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公共绿地、河涌沿岸等空间,因地制宜建设嵌入式健身设施。鼓励各街道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方式向社会力量提供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土地。以长期租赁方式供地的,租期不超过20年。探索复合用地模式,支持健身设施与文化、教育、养老、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整合共建。
补齐公共体育设施短板。制定《大亚湾开发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三年行动方案》,进一步完善区级体育场、全民健身广场、体育馆、游泳池(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推进足球场、泛亚电竞社区体育公园、多功能运动场、健身步道等建设。加快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扩容提质,统筹考虑应急避难(险)功能设置。全面提升大亚湾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等现有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完善场馆服务功能,打造成集运动锻炼、竞赛表演、娱乐消费于一体的惠民体育场地。完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提升体育场地设施公共服务质量和运营管理水平。
落实社区健身设施配套要求。采取“新建、改造、共享”的原则,不断增加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持续做好“惠民体育场”工作。新建居住小区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健身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不得挪用或侵占。新建居住社区要按照《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建设一个面积不小于800平方米的多功能运动场,配置5人制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球类场地。健身设施未达到规划要求或建设标准的既有居住小区,要紧密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因地制宜增加健身设施。
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城乡均衡发展。围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扎实推进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工作。按照广东省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标准,进一步完善乡村公共体育设施的设置与配备,推动健身设施向自然村延伸。因地制宜增加健身设施进乡村、进社区、进公园、进单位、进学校。
推动健身场地全面开放共享。建立健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育场地设施双向开放机制,有序推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向学校体育活动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大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力度,力争“十四五”期间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全面开放。将全区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纳入惠州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学校场地“一场多用、共建共享”。鼓励引入社会力量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进行改造,以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专业机构集中运营。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内部体育设施在保障正常工作和安全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在公休日、节假日以及空闲时间向社会开放。
积极推进大亚湾开发区户外运动基地。充分利用大亚湾优质自然资源,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不破坏生态、不妨碍行洪和供水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利用山地森林、河流峡谷、草地等地貌,建设特色体育公园,进一步塑造临山、沿河、滨海户外运动休闲带。在不改变公园绿地用地性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占地面积不低于5%的健身设施。落实《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19-2030年)》及其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大亚湾绿道、淡水河碧道等绿道、碧道建设,拓展户外健身步道体系。
(四)擦亮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积极申办国内及粤港澳大湾区品牌赛事活动,整合赛事活动资源,打造帆船帆板、海钓、象棋、拔河、徒步、社区运动会等品牌赛事。
普及开展全人群全周期健身活动。发挥领导干部带动作用,组织开展各类健身活动。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配备健身房和健身器材。发挥工会作用,鼓励基层工会每年组织各类健身活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保障工作质量的前提下,错峰安排职工工作和健身时段。组织开展青少年喜爱的篮球、足球、排球、游泳等运动技能培训和体育赛事活动。为老年人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泛亚电竞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太极拳、健身气功、门球等健身活动。加强残障人群健身与康复的分类指导,引导残障人群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健身活动。广泛组织以亲子为主题、家庭为单位的妇女、幼儿体育健身活动。
(五)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深化体卫融合,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工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试点以体育运动康复为特色的专科建设。推动国民体质监测站点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将体质测定相关指标纳入日常体检范畴,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泛亚电竞倡导“运动是良医”理念。
提高科学健身指导专业化水平。推动国民体质监测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常态化开展。广泛开展科学健身知识进街道、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活动,举办科学健身大讲堂。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结构,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培训力度,提高科学健身指导能力和质量。弘扬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精神,优化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管理指导工作,将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纳入志愿服务系统。
(六)优化和壮大更具活力的体育社会组织。加强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建设。发挥好已有体育社会组织作用,同时关注新兴体育社会组织,鼓励发展在社区内活动的群众性自发性健身组织。构建以单项体育协会、人群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为网络节点的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网络体系。推动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并向街道延伸。
提升体育社会组织服务质量。支持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区内公共体育服务、优惠使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立体育社会组织服务事项清单,加大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体育服务力度,支持体育社会组织以菜单模式为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提供各类全民健身服务。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纳入社区服务体系,培育一批融入社区的基层体育俱乐部和运动协会。
(七)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建设。加快体育场馆设施智慧化建设和改造。积极探索“公益性+市场化+智能化”新模式,实现我区体育场地的互联互通,充分借助5G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推动对接惠州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实现体育场馆活动预订、赛事信息发布、科学健身指导等网上服务。推进健身路径、健身步道、体育场馆、社区体育公园等智慧化建设。
打造互联网+健身新模式。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鼓励体育社会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以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开展线上体育活动与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积极开设线上全民健身课堂、居家运动指南等线上健身项目。
(八)加强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体教融合,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制定及实施青少年体育促进计划,加强青少年健康教育,推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教育部门、学校考核体系,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养。完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保障青少年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帮助青少年掌握1项以上运动技能,体质健康优良率稳步提高。落实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发〔2020〕1号),充分发挥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的作用,探索适合大亚湾特点的体教融合模式,逐步建立全区统一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健全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和监管体制机制,完善行业标准和进入退出机制,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参与学校体育工作。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校园任教制度和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星级评定及进校园制度。实施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开展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体质健康问题的科学预防和健康干预工作。
(九)培育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大力培育体育消费市场,营造体育消费新生态。推动以体旅融合发展为龙头的“体育+”跨领域发展,将体育消费场景与亲子互动、公共艺术、户外游憩、微度假、田园生态旅居、休闲餐饮等业态叠加,创造独特体育消费体验,引领体育消费时尚,鼓励发展全时段体育消费业态。向群众发放体育消费券,积极打造集文化宣传、旅游推广、纪念产品发布、观赛服务、住宿餐饮、运动社交、主题活动于一体的复合型消费场景。
(十)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相关政策,要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领导,实现全民健身“四纳入”,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国文明城市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完善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定期研究解决全民健身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区管委会牵头、各相关部门(单位)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格局。畅通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的积极性,形成多方共建的强大合力。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服务,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检查评估工作。
(十一)加强人才建设。推动全民健身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注重体育骨干人才培养,落实群众体育教练员职称评审制度,畅通群众体育教练员职称晋升渠道,依托岗位设置、福利待遇等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引进高水平专业人才,尝试启动大学生村干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程。积极吸纳退役运动员、学校体育教师等加入全民健身人才队伍。
(十二)加大资金投入。各街道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将全民健身工作相关经费纳入部门财政预算,除本级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体育工作外,还应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和统筹力度,并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和个人以投资、赞助、捐赠等形式支持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全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拓宽全民健身事业投入渠道。按规定落实体育社会组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场馆建设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十三)加强宣传交流。加强全民健身活动的宣传交流力度,利用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介大力宣传全民健身政策法规、科学健身知识方法、典型案例、先进经验、先进人物,宣传科学健身理念和方法、传递赛事活动信息等,促进人民群众科学健身交流,形成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引导群众在举办、参加全民健身活动时遵守道路交通安全、噪声污染防治等相关规定,遵守社会公德,崇尚科学、文明健身,遵守健身场所规章制度,爱护健身设施和环境卫生。积极配合惠州市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及国内全民健身先进城市的交流工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有无。
(十四)强化检查评估。各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的考核工作,健全相关的考核评价机制。2025年,体育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区管委会和上级体育部门报告。